新闻详情

《大同公交50年》后勤设施

 二维码 256
发表时间:2013-09-12 09:43

幼儿园、托儿所

办好幼儿园、托儿所,是公司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关心群众生活,为职工办实事,解除职工后顾之忧的一项后勤工作。1975年,公司成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地点设在西门外原一车队旧址。招收对象主要是公司机关和一队职工子女。这所幼儿园当时是公司**的一所幼儿园,入园儿童最多时达60~70人。八十年代,各基层单位陆续设立了幼托机构。其中:二队由于幼儿较少,没有正式成立幼儿园,但一度设专人负责幼儿看护工作。三队在搬迁至火车站后,成立了哺乳室,哺乳室设专人倒班照看孩子。八十年代中期,三队建造平房后,哺乳室扩建为托儿所,并购置了小椅子、小床等设备。1983年,四队在新开里开办了幼儿园,不仅为本公司职工子女服务,还吸收邻近居民幼儿入园,园内幼儿最多时达40~50人。大修厂在同泉里建厂不久就成立了幼儿园。1985年以后,大修厂幼儿园的规模逐步扩大,条件逐步改善,既接收职工子女,也开展对外服务,园内设有教室、活动室、幼儿寝室、食堂,并配备了转椅、滑梯等儿童健身游戏器材。

九十年代后期,在改革大潮中,个体、单位纷纷投资开办幼儿园,并形成竞争局面。许多职工都把子女送到离家近或条件优越的幼儿园里。子女“入托难”的问题逐步成为历史。相形之下,公司各基层单位的幼儿园,场地条件较差,又设在车场、修理厂内,不安全因素较多,因而逐步停办。

  职工食堂、浴室

食堂和浴室是公司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方面。五十年代公司成立不久,公司就办起了职工食堂。国家实行统购统销之后,由于实行粮食定量,并凭票证买粮、买饭,吃粮比较紧张,多数职工从家里带饭。因此,各车队的食堂除卖饭外,还负责给带饭的职工馏饭。1976年,二队搬迁至和平街,公司考虑到职工大部分住在市内,有的职工中午必须在单位就餐,就在新址建起了职工食堂。大修厂在建厂时也建起了职工食堂。七十年代,公司按照当时的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在应县和时庄开办了小型农场,所收获的粮食除部分分给职工外,其余都补贴了食堂。八十年代后,各单位食堂增添了燃气灶、电冰柜、消毒柜等新型食堂设备,饭菜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早餐供有馒头、包子、油条、羊杂、面条、稀饭等,午餐供有各种各样的炒菜,有的单位还实行免费自助餐,深受广大职工欢迎。目前公司、二公司、三公司、四公司和大修厂都开办职工食堂,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的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就餐。同时,有些线路的调车场,如:二电厂调车场、卧虎湾调车场、为了方便职工就餐也都建起了职工食堂。

公司在西门外旧址时,由于条件不具备,一直没有建浴室。1987年公司在振兴街新址建起了第一座职工浴室; 1990年在二公司修建了职工浴室;三公司在八十年代末修建了职工浴室;1995年又重新修建了浴室。四公司、大修厂也都建起了职工浴室。为了加强管理,增加收入有的浴室实行了责任承包,并对外开放营业。

  医疗、卫生

1954年,公司成立后不久就设立了医务室。随着公司的发展和职工逐年增多,1980年大修厂成立了医务室;1981年二队成立了医务室;1984年和1985年,三场和四场分别成立了医务室;1989年一场成立了医务室。各医务室除了日常给职工诊疗一般病、伤外,还负责组织女职工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公司建立医务室并多年实行公费医疗,在给职工看病带来方便的同时,许多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医疗资金分散使用,由于各医务室医疗器具及医治药品又不齐全;职工外出购药,单位报销药费,公司医疗费大幅增加。1994年,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了一系列内部医疗制度改革,使医疗资金超标的问题得到遏制。2001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公司全体职工进入医疗保险,从根本上解除了职工在医疗方面的后顾之忧。但是各运营公司每年只有5000元医疗费用,作为工伤事故急需之用,医务室基本失去为职工正常看病治疗的作用,有的医务人员改行另做别的工作。目前继续保留医务室的基层单位,只有二公司和大修厂。

环境卫生关系着职工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乘客的健康。公司历届领导都把车辆卫生和站场卫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车场、车厢、车间等环境卫生重点,都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指标。2003年,4月至6月间在“非典”蔓延、客流骤减的情况下,公司按照上级有关指示,对全公司400多辆运营车辆,每天进行严格消毒。公司在防“非典”中成绩突出,因而受到上级表彰。

  物业管理

一、职工住宅和水电管理

公司职工住宅共有929户,分别坐落在同泉里、和平街先锋村等地段,分布较为分散。为了加强管理,2002年公司成立了物业公司,负责职工住宅及水、电、暖方面的收费、维修、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公司规定,对职工住宅收费,均按不同面积、不同地点、不同房屋等级收取管理费。为了保证职工住宅区的清洁整齐,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完好,公司具体制订了《职工住房管理收费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住宅小区的管理规定;2、住宅及公用设施管理规定;3、职工住宅维修和收费的规定。

二、 供暖、供热

八十年代以前,公司大部分办公室、所辖车队及职工宿舍,主要用火炉取暖。其它除二队外车队车辆都停放在同泉路138号装有供暖设备的车库。后来,由于公司车辆逐年增多,又增加了通道车,车库已满足不了停车需要,运营车辆全部停放在车场。一场在西门外发车时,因没有炉房,汽车充暖使用的是炮弹式锅炉供气,充暖结束后可将锅炉收起。大修厂早期就建了锅炉房,给修理车间供暖。为了保证车辆在冬季易于发动和办公取暖,分司在二场和三场分别建起了锅炉房,安装了蒸气锅炉。四场共建场时,同时建起了锅炉房。从1985年起,汽车充暖、办公室和职工住宅取暖,实现了炉供气。1987年一场和公司先后搬迁至振兴街新址后,建起了锅炉房,为了节约用煤,实行汽车采用蒸汽充暖,办公取暖采用水暖供暖。

八十年代末,公司在同泉路138号院内新建家属楼5幢,由大修厂蒸汽锅炉供暖。三公司家属院使用公司替下的蒸汽锅炉,经过改造变成热水锅炉,为家属住宅供暖。

当时,各场锅炉由各场自行管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在使用和维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不使用软化水,直接将自来水注入锅炉使用,不仅降低了锅炉的热能,还减少了锅炉的使用寿命;有的只用不修,很难发挥锅炉的有效作用。1989年夏,公司对各锅炉房、锅炉及其附属设备进行了全面地检查和维修。1990年,根据大同市和环保局关于集中供热的批示,成立了“联采办”,采用自负盈亏的办法,向公司周边的中行、税务、保险、新华村及公司办公楼、一场等单位实行联片供暖。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资金。1991年,公司成立供热站,按大修厂、二场、三场、四场,分别设立了一、二、三、四分站,人员与场(厂)分离,总站设在大修厂,各站由供热站统一领导。同时设立了办事员、库管员和水暖、电工两个维修组。为了加强对供暖人员的管理,总站制订了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分别对锅炉进行了技术改造,加强了维修。由于措施得力,各种费用大幅下降,使年维修费20多万元降到5万元左右。九十年代中期,公司在同泉路135号和138号建起9幢职工住宅楼后,供热面积成倍增加。1994年,公司投资近200万元,扩建了大修厂锅炉房,购置安装了两台4.2 吨热水锅炉,全部改成热水供暖。1996年对二公司、四公司的锅炉供暖系统进行了汽改水改造工程。1998年,由于供热需求增加大,和锅炉设备换代的需要,公司与大同市集中供热公司积极联系,争取到集中供热公司130万元投资,在大修厂原锅炉房建起一座热力站,集中供热入网,减少了公司4.7万m2、235万元集中供热入网费和其他方面的大量资金。2003年,争取到环保局下拨的专项资金6万元,将三公司家属院与四公司的两台燃煤锅炉,更新为煤气锅炉。

  关心职工生活

1992年,公司投资20多万元,为同泉路住宅家属院800多户职工通了煤气。1994年,公司又投资10多万元,为家属院住宅楼安装了自来水加压器,保证了高楼层住户家庭的生活用水,并从1993年开始,每年年初由各基层单位向公司上报维修计划,经公司审核后,按维修计划给各单位修缮房屋。

公共交通是服务性生产企业,点多、线长、而广,广大职工起早、贪黑、没有节假日,常年奋战在运营服务线上,工作非常艰辛。每逢春节、中秋节两大传统节日,为了让职工过好“两节”,公司及各基层单位都要在节日期间,想方设法给职工发放一定食品、水果、粮油等物品。每年夏季,全公司准时为职工发放防暑用品。每逢夏季暑期,各运营公司组织机关人员,为一线职工送水、绿豆汤、毛巾,有的公司还给职工买冰棍、雪糕、西瓜消暑降温。从九十年代初,运营一公司就坚持为职工送生日蛋糕。从2003年4月起,总公司在大同市邮政礼仪公司,在每个职工的生日里,都会欣喜地收到生日蛋糕、一蓝鲜花和一张精致的生日贺卡。


投诉建议:
0352-12345
办公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新开里振华路159号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