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公交史话(连载五) 二维码
367
发表时间:2013-06-16 10:53 公司成立初期的基本情况(下) 从1956年公司成立到1959年的四年间,公司除大规模新建站场外还根据我市工矿企业的发展需要和新修道路情况,千方百计的增加车辆,开辟公交新线路,初步形成了以西门外为中心,以矿区为主线的公共交通线路格局,基本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公共汽车的需求,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和全市人民的出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我市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428厂、616厂、大同水泥厂、大同热电厂等一批国家及省级重要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或改造,一些大中型矿井也陆续建成和投产。为了解决煤矿工人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职工的上下班问题及生产运输等,大同市于1957年建成十里河大桥、修通了大同市区到616厂的道路。根据这一现实状况,我公司开通了西门外至西花园临时公共汽车线路,解决了616厂和428厂职工的进城问题。为了使公交线路适应当时发展形势的需要,公司在同年还将当时运行的4条公共汽车线路进行了统一编号。分别是:将西门外经热电厂至口泉的公共汽车线路编为1路线;将西门外经四牌楼至火车站的公共汽车线路编为2路线;将西门外至云冈的公共汽车线路编为3路线;将口泉至四老沟的公共汽车线路编为4路线。 1958年,公司根据市民的要求和客流变化,对公共汽车线路做了较大调整。9月,原西门外至西花园的临时线路延伸至口泉,改称为1路线;原西门外经热电厂至口泉的1路线缩短为西门外经热电厂至石料厂,并改称为5路线;10月,口泉至四老沟的4路线延伸至挖金湾。到1959年,我市共有公共汽车线路5条,运营车30辆,运营线路长度64.5公里,年总行驶里程达158.37万公里。 公司成立初期,虽然在场站建设、车辆购置和线路开辟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但在修理设备、设施方面还很落后,只有几把钳子、几把改锥、几把扳手、一条麻绳和一个倒链,到1958年才购置了一台普通车床、充电机和气泵。这对于既有汽油车又有柴油车的修理工作来说却有很大困难。为了解决修理中的难题,一位名叫穆文孝的电工克服重重困难,革新成功高压泵调整台,实验成功电瓶翻新,改造了电瓶装头,仅他个人就搞成革新项目近十种,弥补了修理设备不足的困难。
文章分类:
公交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