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大同公交史话(连载十四)

 二维码 467
发表时间:2013-06-16 11:02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同公交(上)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和70年代末,我市道路失修,我公司营运车辆更新缓慢,在公司形成了车辆破旧,道路难行,市民乘车难的局面。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车辆状况差。80年代初距公司成立已有26年,但公司成立初期的车辆仍然在线路上运行,加上零配件供应不足,有些车辆破烂不堪,工作车率很低,造成了乘客坐车难。为此,有些乘客把火发在车辆上,一但因人多在站牌处不能停车,砖头、石块就雨点般地掷向车辆,致使当时五路、三路的车身玻璃无一完好。到了冬天,四面来风,车辆运行十分困难。为了遮风挡雨,二车队只好将铁皮当玻璃使,整个车成了闷葫芦,人们称这些车为“大篷车”(按照印度一个电影片名称所叫)

二、道路难行。西门外至姜家湾的道路年久失修,大同市在80年代初对这条道路进行改造加宽。这段时间,三路车运行十分困难,有时必须走河床,有时马车走了中间,机动车走了两边;有时上下行车都走了相反的路段;还有时车被堵在路上,两三个小时回不来。80年冬天,工人村东口冻了一块冰,许多车怕滑进沟内不敢通行,我们公司三路车的司机也不敢通过,线路停运了两个多小时。为此,当时的副队长王佳贵就象指挥战斗的连长,他喊话说“哪几位是共产党员?是共产党员的司乘人员应该马上发车,现在是考验你们的时候了!”史连焕等3位党员司机听了王的喊话后,带头上了路。党员的模范作用果然发挥了效能,几个党员一带头,其他10多位司机也跟着发车了。当时的五路也因路面失修,经常堵车,有时几个小时回不来。

三、乘客滞留。由于上述两个原因,通往矿区的一路、六路、三路和五路经常发生乘客滞留现象。特别是在下午五点以后,西门外车场、和平街车场,常常发生滞留数百或上千名上班矿工。为了送走这些乘客,跑完车的同志还必须加趟,有时跑完加趟车已到午夜12点。

四、乘车秩序混乱。由于车难坐,许多乘客往返,有的乘客吊门,使得本来很拥挤的车厢更拥挤了。为了防止乘客坐往返车,司机到站不在站牌处停车,下完人就走。而坐往返的人也有绝招,他们不在站牌等车,藏在司机常停车的附近,只要司机停了车,坐往返的人就直冲过来。为此,司机和乘客捉起迷藏。三路矿山医院站是乘客坐往返最集中的地方,离站牌二三百米来的地段,双方常常展开斗智斗勇,什么声东击西、什么藏而不露、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这叫做押宝,也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人汽公司为“气人公司。”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司于80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车辆技术管理、提高修车技能;(于80年5月15日决定一、二、三车队及修理厂正式执行上海公共汽车公司《解放型公共汽车保养工艺规程》)。二是在七八月间为公司40%的职工调整了工资;三是在8月15日,公司工会机务科联合举办了首届职工技术比武。四是8月20日召开了公司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1981年,公司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运营中的各种问题。6月15日,经市公用事业局批准,从即日起在2、4路线增开夜班车;6月26日,火车站调车场开始投入使用;7月26日,公司党委决定从7月份起各车队按客运收入提取出车补助;8月25日,公司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二次会议;11月4日,公司成立第四车队,将3路、10路划归第四车队运营;11月16日,开通四老沟至王村的十三路公共汽车。

治理脏、乱、差是那个时期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在硬件设施上彻底改变公司面貌,政府投资为公司改造了4部天津车投入4路运行;之后,又将1路、6路近30部单机车改装成通道车;同年,购进“长江牌”通道车8辆投入到3路和5路;由太原购入4辆单机车投入3路;从石家庄购入单机车8辆充实到3路、8路和10路运营。到当年年底,改造和新购的近50辆车,已缓解了乘客乘车难的问题。


投诉建议:
0352-12345
办公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新开里振华路159号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