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善治、巧治、共治 用优质出行连接幸福

 二维码 558
发表时间:2016-04-22 09:30来源:中国公交信息网

据测算,到2020 年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年出行量将达1200 亿人次左右。同时,广大群众对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出行的舒适程度以及安全保障水平等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城市公共交通在提高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切实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城市公交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么,如何提升城市公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怎样加快推进城市公交政府善治、市场巧治和社会共治相结合?如何由关注行业发展需求,拓展至关注乘客需求和企业需求,完成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

“通过总结各地三年公交都市创建成效,我们深刻体会到,公交都市创建已成为推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成为凝聚城市公交改革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成为创新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品牌,应当继续坚持。”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

公交优先不断“加码”

城市公交作为居民出行的最主要、最基本方式,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城市公交充分发挥以城带乡作用,通过将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城市周边或城市全域,不断提升公交服务广度和深度,增进城乡客运融合,并发挥好与城市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协调作用,全面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

自2012 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创建工程,前后两批共37 个创建试点城市积极践行“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截至2015 年底,共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35 万标台,占全国总量的55%;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92 条、运营里程2793 公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7% 和96%;公交专用道长度达到3540 公里,占全国总量的51%;快速公交(BRT)运营里程达到1500 公里,占全国总量的54%;公交车平均进场率7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1 个百分点。

通过三年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工程,公共交通公益性定位、公交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提升、公交改革等方面逐步落实。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等10 多个省份,济南、广州、南京等城市陆续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公交优先的政策措施,公交优先政策保障不断“加码”。而定制公交、商务快巴、旅游专线、社区巴士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在全国各城市遍地开花,创新服务、树立品牌已经成为整个公共交通行业的共识。

同时,推进我国公交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从“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从“具体项目”向“全面推进”的“三个转变”。

规划、地位、质量、制度:问题频现

然而,尽管成绩不凡,公交都市创建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城市公交未能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公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部分规划理念滞后,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新区功能普遍单一,交通需求分布不均衡,居民出行总量和出行距离大幅增长,对个人机动化出行方式的依赖仍然强劲。

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在缓解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不足60%,与国外同类城市相比差距较大。

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信息服务差、等车时间长、行车速度慢、乘车环境差、换乘不方便”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城市公交枢纽场站、公交专用道等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城市公交运营调度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行业政策制度不完善,行业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设滞后,公交定价调价机制和补贴补偿制度不健全,公交设施用地综合开发、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等重要制度尚未有效落实。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公交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改善服务动力不足,职工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这其中,有认识上的问题,有顶层设计的问题,有发展环境的问题,也有制度执行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类、科学、加快协调解决。进一步增强做好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思路,完善举措,确保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指出。

“十三五”:落英尚待更缤纷

“十三五”仍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机遇难得,发展任务繁重。而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正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当前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城市公交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公交行业改革,迫切需要加快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要求城市公交在综合运输服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城市公交加快创新驱动和智能化发展;推进绿色发展,要求发挥公交在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城市公交充分发挥以城带乡作用成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六大动力源。

刘小明表示,“十三五”期,交通运输部已明确将在系统总结推广公交都市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创建范围,围绕规划引领、智能公交、快速通勤、综合衔接、绿色出行和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再选择50 个左右城市,分主题、分类型进行示范创建。在具体对象上,将择优选择建成区人口在100 万左右的城市,以更好发挥创建城市的联动效应、示范效应。

面对大幅扩容的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交通运输部将在资金、技术方面加大扶持。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表示,“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继续在综合客运枢纽、公共交通智能化、清洁能源公交车方面加大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的支持。他介绍,交通运输部将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内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给予统筹考虑,通过投资政策引导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加快提高一体化衔接水平,在投资引导安排上考虑予以倾斜;在支持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方面,交通运输部将加快组织公交都市发展监测与考核评价系统工程建设;在清洁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方面,交通运输部将继续组织开展绿色交通示范工程,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四大城市享经验 公交优先获共识

北京: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认为,北京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经验表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特大城市高密度区域的必然选择,但是需求管理手段也是必不可少。

目前,北京的总人口超过2000 万,交通需求不断增长,职住分离也使得城市交通面临严峻挑战。2009 年~2013 年,北京的公交出行比例由39% 上升到46%,小汽车的出行比例由34% 降到32.7%。2015 年公交出行比例更达到48%,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稳定在1000 万人次。

“为此,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周正宇透露,“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和轨道建设,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二是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实施公交地铁票价改革,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三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包括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摇号和调整停车收费,未来北京将实施更严格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2014~2017 年小客车指标削减至每年15 万个;四是打造科技绿色交通,打造交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实时路况查询服务和公交实时到站预报,推动新能源车辆的广泛应用。”

上海:由大规模交通建设转变为管理与功能提升

据上海编制的“十三五”交通规划,“十三五”期间,上海交通发展将逐步由高快速道路、中心城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等设施为主的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注重管理、完善功能、改善服务”的品质提升阶段。以完成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 年,构建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体系;第二阶段到2017 年,基本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第三阶段到2020 年,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交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我们要做好交通需求管理,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让市民三五百米就能找到公交站,乘公交可以到达任何想要去的地方。”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孙建平表示。

上海交通港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施勇告诉记者,未来上海还要打造品质公交、巩固治堵基础,发布交通指数、凝聚社会共识,深化额度管理、强化外牌限行,提高停车收费、研究储备措施。

广州:加快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龙小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公交优先的本质是扶持公共交通,引导和限制个体交通合理使用。

在发展公交优先的具体措施上,广州市交通委员会主任陈小钢表示应加快实现北上广深交通一卡通的互联互通。在以统一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采用“中心城市互联,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模式以点带面、先区域后全国、先验证后推广的方式,带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开展互联互通;联合建立交通一卡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交通卡的手机漫游,采用分阶段的方式,从独立钱包到统一钱包,构建机遇移动支付的服务平台,通过空中发行的方式将交通卡下载到手机上;加强宣传引导,丰富一卡通增值服务,研发综合性服务功能的电商平台。

他还建议坚持绿色出行,携手推动城市公交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他建议,北上广深应努力形成联动发展的规模效应,为国内城市公交新能源应用探索新的路径;共同推动完善供电、车辆以及运行管理技术平台和标准。

深圳:八大策略开展城市交通综合治理

“目前深圳交通面临新常态,城市空间、人口、岗位及交通需求出现变化,常发拥堵成为主要交通拥堵类型,亟须打造高品质公交服务,交通安全、环境、公平成为新时期交通关注热点。”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黄敏指出。

为此,深圳制定了四大战略,丝绸之路“新枢纽”战略,强化枢纽城市门户功能;宜居湾区“新网络”战略,打造湾区快速交通体系;公交都市“新模式”战略,升级轨道公交整体服务;品质交通“新标准”战略,低碳、智慧、可持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深圳要建设成全球性物流枢纽城市,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国际化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当前,深圳正面临十字路口的抉择,一方面是发展小汽车交通,带来空间无序蔓延及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另一方面是发展公共交通这个可持续道路。在研究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的情况后,公交都市成为新时期深圳城市交通的选择。

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提高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完善治理体系,尤其是要完善法律治理。

善治的破题关键,说到底得依靠广大市民的智慧和力量。如何体现各类人才都有的包容,何以在路与人、管理与服务之间找到**契合点,怎样唤回行业内外的人情温暖,共建美好未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角色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就能集聚促进行业发展的正能量,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树立以人为核心的交通观,着力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用善治、巧治、共治呵护出行环境,提升出行的质量和效率,连接每个人的幸福,这样的城市,才能安放人们的梦想,让生活更美好。


投诉建议:
0352-12345
办公地址:山西省大同市新开里振华路159号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