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公交50年》车辆管理与维修 二维码
250
发表时间:2013-09-08 09:48 车辆、技术管理 一、机构设置及演变过程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运营车辆少,在车辆维修方面只有修理组,没有设立车辆管理、技术的专管部门。1956年,成立公司时,设立了机务股。郭永志任股长,杨林任副股长、负责车辆管理和维修,股员梁生金负责车辆调度。1958年公司修理车间建成后,到1964年才正式成立修理车间,隶属公司生产技术股管理,由公司副经理史支林具体分管。袁业有任生产技术股股长,赵碧峰、王冲、曾新发为车间技术员,穆文孝为了调度和检验员。1966年,公司保修厂正式成立,搬迁至同泉路135号新址。 1976年,公司成立了机务科,机务科的基本职责包括:车辆管理、车辆技术、动力、设备、驾驶员培训等,马胜任机务科科长。1990年12月,公司将动力设备管理和车辆技术管理分开,分别成立了动力设备科和车管科,张进举任车管科科长。1994年,车管科更名为车辆技术管理处,刘春光担任处长。 二、车辆技术管理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10年中,由于公司运营规模不大,车辆技术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责范围和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为此,公司先后派张进举、赵碧峰、等人到本地和外地专业技术厂家、部门进行学习。公司保修厂成立后,车辆技术管理才成为公司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车辆技术管理科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并全面掌握公司所有车辆技术档案;负责制定并全面实施车辆技术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全公司本年度所有车辆的各项中高级车辆保养计划 ,逐月下达到保修厂,二级保养车计划下达到各运营生产单位;负责检查车辆在运营生产中的技术性能和运行状况,并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在车辆维修保养过程中,负责提出具体要求、提供具体指导,协调 解决有关问题与矛盾;负责对竣工车辆进行检查验收,并确定竣 工车辆合格或裁定返工与否;制定公司内部各运营公司与大修厂之间车辆维修所需工时与价格。七十年代后期,公司车辆技术管理已逐步健全。八十年代,车辆管理处结合国家及建设部有关规定、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逐步加以完善。1996年制定了《车辆技术管理》,并编入公司《企业管理制度汇编》一书。车辆技术管理制度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主要内容包括:车辆管理的基本任务、车辆管理使用规定、车辆保养和大修管理规定、车辆分级依据和规定范围、各级保养工时材料费定额、总成审批权限、车辆管理十不准等。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各级保养作业范围及竣工检验要点》等更为细化的规章制度,从车辆购进建立档案、车辆使用、维修、直到报废,都有相对固定的科学管理手段和较完整的管理资料。近十年来,车辆档案资料更加完整、规范。车辆技术管理部门已全面掌握公司所有车辆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车型、性能、厂家名称、出厂日期、识别标记、使用情况、保养维修情况、完好程度及有关数据、图片、资料等,目前已输入微机系统。 车辆维修、保养 一、车辆维修建制体系 1954年,公司组建初期就设立了引擎组和底盘组,共有技工、徒工10多人。1964年正式成立修理车间后,在车间内设立了底盘组、引擎组、木工组、电工组、车工组、配合组和板焊组。1965年,公司在同泉路建厂后,修理车间由西门外搬迁至新址。1966年正式更名为保修厂。1984年各车队变更为运营车场后,原修理车间变为运营一场修理车间。七十年代初期第二车队成立后,在口泉组建了抢修组。1979年,第三车队成立时,在公司院内组建了抢修组。1976年、1981年和1985年,第二车队、第三车队、第四车队搬迁至新址后,各队的抢修组也分别搬迁至和平街、火车站和新开里调车场。1984年车队更名为运营车场后,原各队的抢修组也都扩大为修理车间,修理车间又设抢修一组、抢修二组,有的还设配合组等。八十年代后期,公司出租车场、旅游公司、专线车队也都设立了修理组。至此,公司、场车辆维修建制已逐步形成较完备的体系。 二、维修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车辆维修制度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司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车辆维修质量保障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公司车管处、大修厂、各运营公司之间互相制约的各种交接手续和实行专人专管的组织网络体系。基本运作情况是:公司车管处根据各单位车辆运行和完好状况,制订汽车三级以上高级保养及大修计划;各运营公司根据公司车辆管理处制订的计划,将已到保养期或大修期的车辆送交大修厂,进行保养或大修;车辆保养或大修竣工后,公司车管处进行质量检验,认证合格后交给原运营单位。为了保证车辆维修质量,加强质量检验,各运营公司设有两名驻大修厂质量检验员。驻厂质量检验员的基本职责是:协同驾驶员将已到保养期或大修期的车辆送至大修厂;向厂方接收人员书面交待维修重点;重点部位进行过程检验;经过检验、试车,接收已竣工的车辆。大修厂设有班组检验员、车间检验员、质检科、三级质量检验机构。各级质量检验环环相扣、各负其责。为了及时消除车辆事故隐患,防止车辆带病出车,各运营公司长年坚持车辆出车前、收车后的安全门检制度。公司车辆管理处还经常组织各基层单位有关人员,对运营车辆进行互检。在互检中,评定车辆技术状况,对车辆使用单位实施百分考核奖惩制度,并将检验结果汇总公布。为了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车辆管理处还在劳动竞赛活动中,协同工会及各生产单位,举办技术比武活动。 三、车辆维修设施、设备 1954年公司建立时,公司修理场地简陋,修理设备陈旧,当时只有充电机一台、铣刀两套、电钻一台、吊链一套。到1957年,增加了车床一台、铣缸机一台,1958年购进C616车床一台、高压泵试验台一套。1965年 公司建成大修厂,建筑面积为7000㎡,分为保养车间、大修车间、喷漆车间、清洗车间和综合加工车间,设有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机加工、钣金工、油漆工、木工、沙发座套加工、发动机清洗等。备有立式金钢石镗床等50余种大、中型高级维修设备。其中:在1996年前,有30余种常规设备,主要用于公司内部车辆维修。1996年后,公司大修厂车辆维修,也逐步推向维修市场。为了提高维修水平,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大修厂相继投资增添了一批共15种中、高级机械设备,各运营公司维修车间也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添了各种维修设备。 四、车辆修理及保养范围 公司成立初期,车辆保养和维修均由修理组或修理车间负责完成。1965年公司成立保修厂后,逐步明确了保修厂和车队修理车间各自的维修范围。到了七十年代,高保车(三保、四保)由修理厂负责;低保车(一保、二保)由车队负责。到八十年代中期,四保和大修车全部由修理厂负责;三保以下各级保养及零修,由各运营车场负责。一段时间,还允许各运营车场自行大修部分发动机。有的运营车场修理车间逐步开设了对外承修车业务。八十年代末期,又改为三级、四级保养和大修车全部由大修厂负责;一保、二保和零修车,由各运营车场负责。 五、车辆进厂保养、大修车基本程序 多年来,公司运营车辆进行保养、大修时,都严格执行车辆技术管理部门每月下达的车辆保养大修计划。公司车管部门在执行计划中,详细标明进、出厂日期及保修时间,各运营单位按照进厂日期将车送往大修厂。大修厂接车后,首先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验并作好记录,然后由检验人员将车辆交付车间进行保养或大修。车辆保养或大修竣工后,大修厂检验人员首先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将车辆交付所属单位驻厂检验员进行二次验收,如未发现质量问题,即可接车出厂。车辆出厂后,如在三天内发现存在维修质量问题,仍可交回大修厂返修。 六、车辆一、二级保养及零修 各运营公司的车辆一、二级保养,都是按照公司车辆技术部门逐月保养计划,对车辆进行强制性保养。在时间上,规定二保车不占工作车日;在保养时,除全面完成二级保养所有项目,还要消除属于零修项目的其它隐患。在车辆保养过程中,公司还规定了严格的检查验收、派工、领料制度,保证了车辆保修在质量上达标,在时间上不耽误运营,在材料方面堵塞浪费漏洞。零修项目随时由车队向修理车间报修,各种程序基本上与二级保养相同。 (《大同公交50年》2004.4编撰)
文章分类:
公交史话
|